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报告(五)
(关于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的报告)
一、坚持科创与服务联动,助推创新主体规模量质大提升
(一)建立梯次发展企业培育体系。按照“招引一批、培育一批,认定一批”的工作思路,着力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领军企业”创新主体链条,打造科技企业成长梯队。定期上门“把脉问诊”,逐一建立企业服务档案,全面掌握企业知识产权、研发投入归集、生产经营、纳税等情况,同时通过微信群实时与企业互动,在一个个具体的点上解决问题,避免“大而化之”,切实解决企业的“疑难杂症”,做到分类施策,精准服务。截止目前,已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4家;组织安徽华驰动能科技有限公司等24家企业分两批次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全年力争净增6家以上,全县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40家。
(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通过网络征集,实地调研等方式常态化开展技术创新需求征集,坚持问题导向,推行“企业出题、出资,专家解题,政府支持”开放循环模式,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主要与吉林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对接,建立科技成果库,畅通科技成果向企业推送渠道,鼓励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转化科技成果,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截止目前,走访企业数70余次,常态化征集企业创新需求25个,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项目10余项。
二、坚持科创与产业联动,赋能产业发展
(一)引导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建立科技、财政等部门定期会商制度,运用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同时辅以财政资金补贴企业研发投入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激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组织专班深入走访重点科技型企业,开展研发经费投入调研活动,了解企业创新发展规划、生产经营、技术需求和研发难题等情况,为企业创新发展解忧纾困,并就研发项目管理和研发费用归集工作进行指导,2023年预计研发投入达2.69亿元。
(二)推进重点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一是针对我县铝基新材料产业重点项目开展深入研究,找准调研导向选准调研题目,查短板、找问题。积极推动金誉、光华等铝加工重点企业与合肥工业大学等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研发创新联合体建设。针对“以铝代钢”、“以铝代铜”、“电池铝箔拉伸强度、延伸率”等技术共性问题联合开展技术研发,支持金誉、光华等铝产业企业自建或校企联合创建省级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二是贯彻落实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推进会精神,积极支持东星部件与北京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合作研究开发汽车动力总成先进悬置系统,争创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是重点推进安徽国电能源设备工程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的“35KV/10KV高压直挂型高储能熔盐相交储能装置”市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项目;四是围绕我县“六大万千工程”(白茶、水产健康养殖、设施蔬菜、稻鱼综合种养、花卉苗木、秸秆综合利用),邀请安徽农业大学教授来我县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交流暨科技成果推介活动,重点推进安徽农业大学与有机地标等6家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
三、坚持科创与改革联动,激发创新活力
(一)全力优化创新环境。聚焦创新顶层设计决策、指挥体系、科技投入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方向,修订完善《枞阳县促进科技创新工作奖励办法》,将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放在首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的项目进行政策奖补,进一步激励自主创新,激发创新活力。成立高规格科技成果转化专班,聚焦科技成果源头供给、落地转化、要素集聚和服务支撑方面,协助破解企业发展中的痛点、堵点,用心用情用力为企业出谋划策,办事解难,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
(二)推进技术转移中介服务专业化。以科技创新创业需求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引育一批服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信用名誉好且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采取后补助的方式,择优支持科技咨询、科技评估、科技代理、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示范性机构建设。支持高校、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独立建立技术转移机构或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合作,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鼓励科技中介服务人才参加实务培训班,对科技中介服务从业人员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懂金融、会评估、知技术、善经纪的技术经纪人。培养一批创新链和产业链“双链融合”专员,深入企业开展技术需求挖掘凝练,对接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
四、坚持科创与人才联动,围绕产业聚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着力在高层次科技人才及团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上下功夫,构造全链条的人才服务体系。出台《枞阳县产业人才绿卡管理办法》,实施“枞阳产业人才绿卡”制度,打造产业人才来枞工作“绿色通道”,提供临时性、过渡性综合保障。打通科技创新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之间的“旋转门”,畅通科技人才流通使用渠道,激活人才链。围绕铝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型建材、港区经济等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努力引进一批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面向长三角以及海内外“揭榜挂帅”柔性引进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全年力争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个以上,引进科创高端柔性人才20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