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报告(九)
关于县人大常委会评议县工信局工作意见整改落实情况的报告
一、关于“发展壮大工业经济”整改落实情况
(一)多种方式宣传政策。通过走访企业调研、编制政策汇编等活动,不定期向企业负责人宣传政策,针对企业高频问题进行深度解答,及时通过文件、微信QQ群、政府网站等渠道开展解读。
(二)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开展政策引导,助力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投资建设。积极争取制造强省、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投资建设服务。2025年,已争取制造强省政策资金838万元。
(三)加大培育规上企业力度。强化摸排培育,年内力争培育新增规上企业24家。组织协调统计局、税务局等部门开展上门入规培育指导服务,成熟一家进规一家,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倍增计划实施。
二、关于“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整改落实情况
(一)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立足铝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型绿色建材、港区经济等四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发展目标,系统实施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专项行动。通过高水平举办长三角铝业高峰论坛等产业交流活动,有力推动产业集聚化、高端化发展。积极引导企业顺应新能源化趋势,支持企业通过实施数字化转型与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切实提升产业能级和转型实效,不断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
(二)持续提升主导产业能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乡镇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有序布局并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新兴业态。二是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积极发展光伏、风电、储能等配套产业,逐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向绿色化、高端化调整。
(三)深入推进工业企业招强引优工作。紧扣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系统梳理产业链关键环节与缺失环节,坚持以“补链、延链、强链”为导向,积极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具有带动效应的上下游核心配套企业,推动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建立健全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机制,依托创优营商环境为企服务平台,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在土地、用工、融资等方面遇到的突出问题。
三、关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整改落实情况
(一)加快工业信息化建设。一是鼓励企业信息化。促进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结合企业主诉求以及专家的建议,针对性地改进软硬件装备设施、技术水平、工艺流程等提升生产效率,推进工业互联网数字化发展。二是点面结合,典型示范,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销售全过程的广泛应用,积累经验,逐步推广,争取工业信息化产业集群取得一定进展。同时在县内企业广泛提倡和推广电子商务,应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三是争取政策扶持,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参与信息化技术推广。通过政策引导,积极做好平台搭建、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等工作,对企业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向上争取项目政策扶持和通过财政奖励,激发企业内在动力。2025年,兑现县本级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奖补政策资金534.9万元
(二)辅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一是优化政策扶持体系。运用省、市、县企业创新专项政策,对研发投入强度大、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的企业给予精准财政补贴,引导创新要素向重点产业和企业集聚。2025年,累计为金誉材料、万华禾香等龙头企业争取制造强省数字化转型项目资金627.9万元。二是构建专业化创新服务体系。重点筛选一批“专精特新”种子企业,建立创新型企业培育库,实施“一企一策”的精准辅导和跟踪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从创意到产业化过程中的各类瓶颈问题,进一步降低创新成本与风险,从而促进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关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整改落实情况
(一)提升为企服务能力。一是常态化开展政企沟通交流活动。深入开展“枞企铜心”沙龙、“亲清有约‘铜’心助企”“企业家会客厅”等助企服务活动,一线帮助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二是常态化开展访企专题行动。深化调研走访,精准掌握企业需求:记录企业基本情况、经营现状、困难诉求及建议,形成动态更新的需求清单,组织惠企政策解读、企业管理知识等培训工作,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开展案例研讨,分析服务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促进服务能力提升。三是简化政策申报流程。通过“免申即享”“一网通办”等提升政策兑现效率。
(二)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会同县财政局、县融资担保公司组织召开“政银企担”专项对接会议,有效促进政府、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深度沟通与务实合作,为全县金融事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进一步加强信息共享与沟通协作,推动金融机构增强服务主动性,牢固树立合作共赢理念,紧密围绕县域特色产业与中小微企业实际融资需求,为小微企业提供续贷过桥等多元化融资支持,携手共创我县金融高质量发展新格局。